当前位置:墨水库>范文>校园>

希望你喜爱物理优秀教学教案设计

墨水库 人气:2.54W

引言:

希望你喜爱物理优秀教学教案设计

上节课的实验包含着重要的物理知识,学了物理就会知道它们为什么发生,我们还要应用这些知识为人类服务、造福。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就曾运用过许多物理知识,只不过有的我们知道为什么,有的我们还不知道。例如:乒乓球瘪了,用热水烫一下能使乒乓球复圆。再如我们常用棍子来撬动一些笨重的物体。由于在小学里学过热胀冷缩、杠杆等知识,就懂得为什么这样做。

新课讲授:

1.物理是有用的

①列举日常生活中物理知识的应用。

如照相机、高压锅、电热杯、收音机等等。这些事例学生还不懂为什么,说明需要学习物理知识。

②列举事例说明在工农业生产、邮电通信、广播电视、医疗卫生等方面,都有物理知识的广泛应用,有的就是在物理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要懂得它们,就需要学习物理知识。

③举例说明物理研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的重要贡献,它使我国某些尖端技术进入了世界先进行列。如:同步通信卫星发射、原子弹、氢弹、低温超导技术、十亿次银河巨型计算机等。

④举例说明物理也是学好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不可缺少的基础。

⑤简要介绍课本 “科学家的设想”,说明在未来的科学中,物理应用将更为广泛,未来物理将更有用。

2.怎样学好物理

要学好物理,就要有科学的学习方法。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许多物理知识是从观察和实验得来的,观察和实验也是学习物理的重要方法。观察决不是简单的看看,重要的在于思考,要注意观察的现象有什么特点,要明确观察目的,并注意引起变化的原因和条件。这样才能有所发现。下面我们一起来观察一些现象,是否也能有所发现。

实验七:物体下落实验

(此实验目的在于让学生体验如何观察)

取一张纸和一支粉笔头,让它们从同一高度同时下落(演示)。演示后让学生回答看到了什么现象?(粉笔头落得快,纸片落得慢)从现象来看,粉笔头落得快。类似的现象同学们见过很多:树枝和树叶落地快慢不一样,石子和羽毛落地快慢不一样。通过这些观察会想到“是不是重的物体落地快,轻的物体落地慢?”带着这个问题再进一步的观察,这就是明确观察目的。

教师:现在我们把原来的纸片,团成纸球。

问:纸球是否比原来的纸片变重了?(没有)

演示:再使纸球和粉笔头同时下落。请同学们看看会出现什么情况(少停一会,学生有所思考后再演示,结果将是两者同时落地)。

分析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同一张纸,展开的纸片飘飘悠悠的慢慢落下来,团成纸球就很快地落下来,两者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呢?在观察中,就是要注意这种变化,并考虑引起这种变化的原因,引导学生分析纸片落地慢的原因(纸片面积大,受的空气阻力大)。

总结学生的发言,指出:物体落地快慢不同,是由于受到的空气阻力不同,而不是物体的轻重。要学好物理,就要重视观察和实验;要勤于思考、着重理解,同时要重视应用知识,使之在应用中加深理解。

3.作业:用手帕、细绳、螺帽自制一个降落伞,观察它下落的情况。

(四)板书设计

1.1希望你喜爱物理

1、物理是研究什么的 3、怎样学好物理

2、物理是有用又有趣的 (1)重视实验和观察

(2)勤于思考、着重理解

(3)重视知识的应用

(五)后记

  八年级物理导学案

题: 眼睛和眼镜 型:_____新授___时:__1个时______

授人:___ ___ 授时间: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小组:___________

第四节 眼睛和眼镜

一、学习目标:

1.了解眼睛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2.了解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方法。

3.了解用眼卫生及眼睛保健的知识。

二、重点难点:

重点:培养学生用前面所学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知识,加深对眼睛的了解.

难点: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方法.

三、学习用具:眼睛模型、近视镜、老花镜

四、学习过程:

(一)提出问题

爱动脑筋的小明和爷爷都戴着眼睛,平时他有这样的观察和体会:爷爷看书读报时必须戴上眼镜,而看远处的物体时可以摘下眼镜;而自己看远处的物体必须戴上眼镜,而看书时可以摘下眼镜;视力正常的爸爸却既能看清近处的物体,也能看清远处的物体。那么作为 “心灵的窗户”人眼是如何看见周围物体的呢?小明和爷爷患各有怎样的眼睛疾病?他们各自佩戴的眼镜有什么特点呢?

(二)自主探究

眼睛是一个既复杂又奇妙的“照相机”,它帮助我们认识身外的世界。那么眼睛是如何看到物体的吗?观察图5.4-1眼球的结构回答下列问题。

1.眼睛的主要部分是眼球,了解眼球是由哪些部分构成。

2.眼球好像一架 ,晶状体和角膜相当于 ,视网膜相当于 。瞳孔相当于照相机的 ,可以控制进入眼睛的光量。

3.小组讨论我们是如何看到物体的?是凸透镜成像的那种情况?像有何特点?

4.认真观察图5.4-2,小组讨论我们的眼睛是如何看到近处和远处的物体的?

5.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可是我们有些同学成了近视眼,有些人成了远视眼,你们知道近视眼和远视眼是怎么形成的吗?

(1)特点

近视眼只能看清 的物体,看不清 的物体.

远视眼只能看清 的物体,看不清 的物体.

(2)成因及矫正

近视眼的晶状体太 ,折光能力太 ,自远处的光汇聚在视网膜的 方。所以我们要让进入眼睛的光提前发散,在眼睛前方放 镜,使像成在视网膜上。

认真观察图5.4-4,观察近视眼同学的眼睛

近视眼的晶状体太 ,折光能力太 ,自远处的光汇聚在视网膜的 方。所以我们要让进入眼睛的光提前汇聚,在眼睛前方放 镜,使像成在视网膜上。

(3)自学《科学世界》眼睛的度数,并回答后面的问题。

(三)知识链接:

儿童、青少年眼睛中的晶状体弹性强,睫状体的调节能力大,但是如果看书写字的姿势不正确,书本放得离眼太近,或采光、照明条不好,或持续用眼的时间过长,都会使睫状体内的肌肉持续收缩.晶状体凸度增大,久而久之,一旦看远方物体时,睫状体内的肌肉就不能放松.变凸的晶状体也不能恢复到正常状态,这样就造成了假性近视。发生假性近视以后,如仍不注意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就会造成变凸的晶状体不能恢复正常,就会变成真性近视.

预防近视要做到:①读书、写字姿势要正确,眼与书的距离约33 cm.②看书一小时后休息,要远眺几分钟.③要认真做眼睛保健操.④不要在直射强光下看书.⑤不在光暗的地方看书.⑥不躺卧着看书.⑦不在走路时看书.

五、学习小结:

1.眼睛好像一架照相机,主要由瞳孔(好像照相机的 )、角膜及晶体(功能好像照相机的 )、视网膜(好像照相机的 )组成。

2.近视眼佩戴 矫正。

3.远视眼佩戴 矫正。

六、达标检测:

1.自于物体的光经过晶状体等会聚在视网膜上,形成物体的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 B.视网膜相当于光屏

C.所成的像是实像 D.所成的像相对于物体是正立的

2.下列与近视眼不符合的是( )

A.晶状体曲度过大 B.物像落在视网膜前方C.眼球前后径过短 D.可用凹透镜纠正

3.近,小华为了看清书上的字,眼睛与书的距离和视力正常时相比越越近了,这说明小华已( )

A.患上近视眼,需要佩戴用凸透镜制成的眼镜

B.患上近视眼,需要佩戴用凹透镜制成的眼镜

C.患上远视眼,需要佩戴用凸透镜制成的眼镜

D. 患上远视眼,需要佩戴用凹透镜制成的眼镜

4.下面是关于眼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分别填上近视眼、远视眼、正常眼

(2)图中甲眼、丙眼比较,不同点是:a ;b .

5.图中分别画出了眼睛看近处和看远处的各两种光路,在A、B、C、D四种光路中,__________描述了正常眼的成像情况;__________描述了近视眼的成像情况;__________描述了远视眼的成像情况。

A B C D

6.所示的眼镜的镜片是_______透镜,这种眼镜可以用于矫正_______眼。教师复备栏

学生笔记栏

力的测量

【 目标 】

1.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什么是弹力;

(2) 知道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3) 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分析概括能力以及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经历实验分析过程。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的道理。

【 教学重点

力的测量原理。

【 教学难点 】

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 教学过程 】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一、弹力 老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跳水,蹦床,蹦极,射箭 …… 学生观察实验,对弹力有了初步认识。

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实验:

(1)钢尺压弯反弹;

(2)拉伸或压缩弹簧。 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对弹力进一步了解。

老师引导学生得出弹力概念。

回忆力的作用效果,悟出发生形变的物体会对施力物体产生作用力,即弹力。

二、测力计及其使用 老师引导学生做实验。 学生实验:拉伸弹簧,拉力越大,弹簧伸长越长。

说明弹簧测力计原理:在一定范围内,受到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 学生知道弹簧测力计原理。

投影仪展示弹簧测力计,请学生观察,介绍弹簧测力计结构:

(1)最大刻度的意义;

(2)最小刻度的概念;

(3)零刻度的调整。 学生了解弹簧测力计结构。

投影仪展示各种弹簧测力计。

老师讲解如何使用弹簧测力计及其注意事项:

(1)如何调零;

(2)测量范围;

(3)测量方法(伸长方向与测量方向一致,弹簧不要靠在刻度板上)。

老师引导学生做实验,并对学生进行指导,纠正。 学生实验:

用弹簧测力计测钩码重量;

用弹簧测力计测自己的一根头发所能承受的最大拉力,并与同学进行比较。

三、实验探究 老师用多媒体展示拔河,牛拉车 …… 等图片;

提问:以上两边的力相等吗? 学生观察录像,思考。

引导学生做教材25页图8-3-8实验并填空。

学生做书上实验,补全结论。

引导学生对拔河、牛拉车进行分析。 学生分析讨论总结:只要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了力,受力物体反过来也肯定会给施力物体一个力。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在同一条直线上。

四、课堂小结 通过多媒体展示,老师讲解,以及学生自己动手试验,使学生知道了什么是弹力,掌握了弹簧测力计的原理以及用法;通过实验探究对相互作用力的关系有一定了解。

五、课堂作业 课后发展空间中的练习

【 实践活动 】

课后“发展空间”中的自制橡皮筋测力计。

【 教学反馈 】

原子

说课材料

我说课内容是《沪粤版八年级物理教材》下册,第十章“从粒子到宇宙”中第三节“解剖原子”

设计理念

克服以教师为中心,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中来,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精神,获得新知识的能力,与交流合作的能力,实现师生,生生积极互动,使学生在质疑,调查,探究中接受新知,培养学生充分的自主性与独立性。

一、教材分析: 本章教材分为四节:认识分子、解剖原子、飞出地球、宇宙深处。按由小到大,由微观到宏观的顺序编排,前两节在于引导学生从微观上初步认识物质的组成,本节是在第一节认识分子的基础上,进一步介绍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并预示着这种探索将不断深入

二、学情分析:原子看不见、摸不着,学生没有任何感性认识,非常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接受,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所以应借助多媒体及师生双边活动,充分展示原子核式模型提出的背景和过程,在科学史实展示中渗透科学思想和研究方法。而初二学生没有学过力学、电学知识,所以阴极射线实验 、α粒子散射实验根本无法理解。所以阴极射线实验 、α粒子散射实验只是作为科学家探索原子结构的历程的一部分只能是简单的介绍,不要求学生理解。

三、目标、重点、难点确定: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新课程标准,制定如下目标、重点、难点确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知道原子的核式结构,知道原子是比分子更小的微粒,知道电子是原子的组成部分,了解原子核内还有质子和中子。

2、大致了解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并认识到这种探索将不断深入。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媒体课件帮助同学们观察或分析前人所做实验的结果,沿着科学家探索原子结构的历程,应用猜想、实验、模型等方法,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及原子核的组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科学家探索原子结构的历程和研究成果,激发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体会微观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坚定科学探索的信心。

本节重点:原子的核式结构和科学家探索原子结构的历程。

本节难点: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中,汤姆生模型、卢瑟福模型的建立,都是在一些事实基础上,经过想象、类比等论证提出的。

四、教学方法:

1、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进行启发式的引导工作,让学生感受了解科学家探索原子结构的历程和研究成果,激发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体会微观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坚定科学探索的信心。

2、以多媒体作为平台演示微观世界学生想不到的现象,变抽象为形象

4、教师引导设置情景,让学生在有兴趣的学习过程中,自己主动去想,

五、学习方法:

1、通过积极思考、猜想分析,对问题有独立判断的能力

2、通过一些奇妙有趣的生活情景以及实验现象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培养自己的物理学习能力

3、学生参与,提高学习兴趣,在学习中主动地去学习。

六、教学程序

(一)、新课导入

主要的想法是让同学自己来感受一下“小的概念”。也紧紧地把学生的注意力给吸引过来了,为整节课做了一个非常良好的铺垫作用。

(二)、重点难点的解决

自己的设想:还是以自己的一些教学方法手段,把一些比较重要以及较难理解的知识点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出来引导学生对实验或现象的分析、推理、进一步的猜想,让现场同学一起与科学家来探索微观世界。

原子的结构,这个知识点是重点,更是难点,所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变抽象为形象,使学生更容易接受。

七、说明

(一) 本设计着重的是引导学生沿着科学家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逐步深入。从电子的发现,引导学生和科学家一起猜想原子的结构、建立原子的模型,引导学生观察α粒子散射实验,从实验结果分析哪一种模型更符合实际,得出原子结构的模型。突出了科学家研究方法的教育。

(二)本设计注重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多让学生参与,多让学生来体验,教师用不同的形式来引导学生充分挖掘他们的兴趣。

探究熔化和凝固的特点

探究熔化和凝固的特点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特点和作用

熔化和凝固是两种重要的物态变化,也是生活中常见的两种现象。学生在小学自然常识学习的基础上,加之日常生活中的无意观察,对这两种现象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教材将其编排于《物质三态?温度的测量》和《汽化和液化》这两节之后,《升华和凝华》和《水循环》两节之前,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即既是对前两节知识、能力的巩固,又为学习后两节的内容打了基础。就本节内容的编排体现了以下特点:一是突出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二是强调了“过程与方法”,即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2、重点和难点

重点:探究晶体、非晶体的熔化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概括能力。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概括,总结出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并能用图象表示出来。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熔化和凝固的含义

(2)知道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及熔点和凝固点

(3)了解熔化图象和凝固图象的物理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固体的熔化过程,培养观察能力

(2)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感知发生物态变化的条件,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3)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认识图象、利用图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的情感。

(2)通过实验培养善于实践和克服困难的良好意志和品质

三、教学条件、教学环境的分析

实验室现有器材基本能满足本节课所需实验器材。冰的来源,可由教师课前利用冰柜或冰箱自制,保存在保温箱或保温瓶中备用。相关知识的光盘、图片学校已配备。相关的投影片需教师课前自制。

四、教学模式

实验探究??阅读分析??讨论归纳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趣,引入新课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探索自然的情感,可以借助于播放教学光盘《水的故事》引入新课,教师板题:

2、讨论归纳:

在引入新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归纳熔化和凝固的含义。由于学生对物质的三态及汽化、液化等知识已掌握,所以采用讨论法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活跃了课堂气氛,但教师要注意把握教学时间。

3、探究冰、松香熔化时的特点:

探究过程通常包括: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分析论证、交流评估。

(1)由于初二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尚有限,因此,在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时要尽量使问题的口径小一些,但又不能让学生的问题局限于教师设定的圈子内。

(2)组织学生猜想、假设时,要调动全体学生的思维,使不同学生的不同猜想都能在全体同学面前表达出来。这样不仅体现了面向全体,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活跃了课堂气氛。

(3)实验设计。可引导学生自读教材相关内容,让学生从中体会如何设计实验方案,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思维能力。

(4)实验探究是教学的重点之一。组织学生分组实验时,教师必须明确实验顺序,先做冰熔化实验,再做松香熔化实验,要求学生正确使用器材,提醒学生观察温度计示数的同时还要观察冰或松香的状态变化情况,并及时正确记录现象和数据。

(5)在实验探索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论证猜想假设,然后交全班交流。

4、总结归纳??形成规律

在探究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分别画出冰和松香熔化的图象,然后打出冰、松香熔化图象的投影片,引导学生讨论冰熔化和松香熔化时温度的特点,以及吸热、放热的情况,并由此推理到一般固体熔化时的特点。教师归纳板书。

5、自学训练[

关于晶体和非晶体、熔点、凝固点等内容,在实验探究和讨论归纳的基础上学生已有感性认识,可设计一些自学题让学生自学后集体讨论,教师板书,以达到教学目标。

6、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梳理本节课学到了什么?阅读插图2-31,2-32,2-33,2-34,讨论本节末的想一想。

7、课堂练习

(1)把冰水混合物拿到室内,若室内温度为0℃,则冰____熔化,水____凝固(填“能”或“不能”);若室内温度高于0℃,则出现的现象是________;若室内温度低于0℃,则出现的现象是________。

(2)下雪不冷化雪冷。为什么?

(3)如图是某晶体放热凝固的图象,该物质的

凝固点是_____,凝固时间为_____分钟,曲线bc

段表示该物质处于______状态。

8、课后实践作业

教材P41 “ ”2. 3.

认识浮力

(一)浮力

1.定义:浸在液体(或气体)里的物体受到竖直向上的托力,这个托力叫做浮力。

2.方向:竖直向上

3.施力物体:液体(或气体)

(二)阿基米德原理

是指被物体排开的液体的重力,是指被物体排开的液体的体积。

“全部浸入”和“部分浸入”

当物体全部浸入液体(气体)时,

当物体部分浸入液体(气体)时,

浮力大小与 有关,判断浮力大小变化时应同时考虑两个因素。

若物体下部没有液体则物体

不受浮力作用例如浸在淤泥中的桥墩,潜艇不

能下潜到海底。

(三)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判断方法

1.浮沉条件

漂浮时,

;悬浮或沉底时,

2.物体浮沉的判断方法

判断物体浮沉时,不局限于用某种方法,应根据题目所给条件选择最恰当的方法。上表中的物体应是实心的。

(四)浮力的计算

1.称重法:

2.原理法(根据阿基米德原理)

3.漂浮或悬浮条件:

注意:(1)计算浮力时,可以依据物体所处状态和题目已知条件选择适当的方法来计算;(2)将阿基米德原理与物体漂浮、悬浮条件结合在一起来计算浮力大小;(3)漂浮、悬浮的物体

(五)浮沉条件的应用

1.密度计:物体漂浮条件的应用。

注意:密度计是用来测量液体的密度,密度计在不同的液体中所受浮力相同,因此在密度大的液体中排开的液体的体积小,所以密度计刻度上小下大。

2.轮船:物体漂浮条件的应用。

注意:(1)轮船在不同的水中(如江水、海水)都处在漂浮状态所受浮力相等;

(2)轮船排水量是指轮船排开水的质量。

比较:排水量 和轮船质量、货物质量 的关系

根据物体漂浮条件可知:

3.潜水艇:靠改变自身重力实现浮与沉。

注意:潜水艇在水下时浮力不变,充水时,重力增大,当重力大于浮力则下沉;排水时,重力减小,当重力小于浮力则上浮。

4.气球:升空时气球里充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返回时放掉一部分气体,使气球的体积变小,浮力减小且小于重力。

比较:探测气球和热气球浮沉原理

上升 下降

气球

充入密度小于

空气的气体 放掉球内部分气体,使球的

体积减小

热气球充入加热后的

热空气停止加热,热空气冷却,热

气球内空气密度增大

盐水选种:配置盐水,使其密度小于优质种子的密度而大于劣质种子的密度。

例1 轮船的排水量是指轮船排开水的质量。一艘轮船空载时排水量为2600 t,满载时排水量为5800 t,问轮船自身质量是多少?满载时能装多少货物?

变式题一艘轮船满载时的排水量是7500 t,轮船受到的浮力是______N;满载时轮船排开水的体积是________。

变式题某一容器装满水,轻轻放入一个小球后,溢出509水,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

A.小球的质量肯定不小于509

B.小球的质量肯定等于509

C.若小球质量大于509,则小球的体积一定等于50 cm3

D.若小球质量509,则小球的体积一定大于50 cm3

变式题 把一个木块放入装满酒精的溢水杯中,溢出30g的酒精;若将此木块从酒精中取出,擦干后放人装满水的溢水杯中,则溢出的水的质量是( )

A等于30g B 小于30g

C大于30g D无法确定

例3看到图4—14—1所示的照片,爱动脑筋的小明同学突发奇想:假如某一天地球对所有物体的引力明显增大,还能在同样的环境中发生如此惬意的事情吗?经过认真思考,他作出了下列几种猜测,你认为其中正确的是 ( )

A.人的质量将明显增大,人将沉人海里

B.人的质量将明显增大,人仍能浮在海中看书

C.人受到的重力将明显增大,人将沉人海里

D.人受到的重力将明显增大,人仍能浮在海中看书

例4 “曹冲称象”是家喻户晓的典故。某校兴趣小组模仿这一现象,制作了一把“浮力秤”。将厚底直筒形状的玻璃杯浸入水中,如图4—14—2所示。已知玻璃杯的质量为200g,底面积为30cm2,高度为l5 cm。(水的密度水=1.0×103 kg/m3)求:

(1)将杯子开口向上竖直放入水中时(注:水未进入杯内),杯子受到的浮力

(2)此时杯子浸入水中的深度(即为该浮力秤的零刻度位置);

(3)此浮力秤的最大称量(即量程)

例5 今年为“世界物理年”,南京市某单位举行以“让物理照亮世界”为主题的知识竞赛活动,其中有如下一个问题,请你解答。

日常生活中,我们看到小朋友用吸管水平吹出的肥皂泡,常常开始上升,随后便下降。这是为什么?

声音的特征

课 题: 二、声音的特性

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声音的三要素:音调、响度、音色。

(2)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响度大小与振幅及发声体距离远近有关,音调的高低与频

率有关。

(3)知道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过程与方法】

(1)组织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响度大小与振幅及发声体距离远近有关,音调的高低与频率有关。

(2)组织不同学生利用各种乐器发声及本人参与发声来认识音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师引导组织和学生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学习声乐基础知识的乐趣。

(2)通过学习声音的三要素,提高学生对乐音的审美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声音三要素及相关影响因素。

【难点】正确区分音调和响度。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导语一 师:请同学们欣赏两首乐曲:二胡独奏曲和笛子独奏曲

(请两位同学上台演奏)

师:请同学们各抒己见。谈一谈听到的两首乐曲,有哪些方面是不同的?

导语二 师(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同一首乐曲声音有强弱,调有高低,构成了丰富多彩的声音。声音与声音有什么不同呢?

二、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一)响度

[做一做]教师用大小不同声音说“同学们好”,要求学生区分两次声音有什么不同?

[议一议]学生交流讨论:两次声音一次大,一次小。

[点 拨]师:声音大即强,声音小即弱。

[小结归纳](板书)

1.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

[演 示]演示敲鼓

[思 考] 用什么方法使鼓发出的声音更响一些?用什么方法显示鼓面振动幅度的大小呢?

学生思考回答:用较大的力敲击,鼓面振动幅度大,响度大;洒一些碎纸屑在鼓面上,用较大的力敲击,鼓面振动幅度增大,纸屑跳得高,响度增大。

[试一试]如果换音叉做上述实验,情况又会怎样呢?

学生思考回答:用较大的力敲击,音叉振动幅度大,响度大;在音叉旁边用细线悬挂一轻质小球,用较大的力敲击,音叉振动幅度增大,小球弹起幅度增大,响度增大。

[点 拨]师:声源振动的幅度叫做振幅。

[想一想]声音的响度与振幅有什么关系呢?

[小结归纳](板书)

2.声音的响度与声源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试一试]人站在距发声体远近不同的地方响度如何?

[议一议]近的地方振幅大,声音大;远的地方振幅小,声音小。

[小结归纳](板书)

3.人听到的声音的响度与人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

(二)音调

[做一做]请一位男生和一位女生都说“声音的特征”,其他学生听后区分这两次声音有何不同?

学生分析总结:女生声音高,男生声音较低。

[试一试]用一张硬卡片分别拨木梳的粗齿和细齿,仔细听卡片发出的声音高低有什么不同?

[猜一猜]声音的高低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学生猜想:可能与梳齿的振动快慢有关。

[点 拨]师:快速拨梳齿,梳齿振动快,快速拨梳齿,梳齿振动慢。振动的快慢常用每秒振动的次数??频率来表示。

[读一读]学生阅读“信息快递”内容。

[小结归纳] (板书)

1.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

2.声音音调的高低与声源的振动频率有关,声源振动的频率越大,音调越高,反之,

越低。

[点 拨]师:通常女生比男生的音调高。女高音、男中音就是指音调的高低。

三、应用迁移 巩固提高

类型一: 声音的三要素:响度、音调、音色

[例1] 用手轻按自己喉咙两侧,张开嘴小声发出“啊”,手感觉叫喉部振动幅度小,再大声“啊……”时手感觉喉部振动幅度大,为说明了声音的响度与声源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例2] 弦乐队在演奏前,演奏员都要调整自己的乐器??拧紧或放松琴弦,这样做主要功能是改变乐器发出声音的( B )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传播方向

四、总结反思 拓展升华

[总 结]

1.音调和响度;

2.响度与声源的振动幅度有关;音调与声源的振动频率有关。

[拓 展]

1.回声及其利用

回声是声音从振动的发声体发出到遇到山崖、墙壁等障碍物反射回来使其又传入人耳的声音。人耳区分回声和原声的最短时间间隔是0.1秒。利用回声可以测定距离。例如要测定海底的深度,可以从船上发出特定的声音,并使用特定的仪器接收到回声信号,并记录下回声与原声之间的时间间隔t,在查出声音传播速度v的条件下,即可算出海底的深度。

驰名中外的北京天坛里的回音壁、三音石、圜丘在处建筑都有非常美妙的声音现象,它是我国古代建筑师利用声音的 反射 原理造成的声音效果。

2.阅读材料

会“拐弯”的声音

气温影响空气密度,气温高,空气密度小,则声速大,因而声速与气温有关,由此声源产生的声音一定由声源处沿直线向四周传播。晴天的中午,地表迅速升温,地表附近的气温较上层的气温高,声音在地表附近的传播较上层快,于是在地面上的声源发出的声音是向上拐弯的。

(1)赤日炎炎,在水沙漠或戈壁滩即使相距不太远的人也难以听清对方的大声叫喊声,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声音传播时是 向上 拐弯的。

(2)“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说的是:在清冷的深夜,姑苏城外寒山寺的钟声因传播途径 向下 拐弯而传到几里外的枫桥边。

五、作业 《课课练》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导语一 师:俗话说“闻其声如风其人”;我们在欣赏流行歌曲时,一听到歌声就知道是谁唱歌,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来学习声音的第三个特征??音色。

二、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三)音色

[听一听]用几种不同的乐器演奏同一首乐曲,比较它们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试一试] 用几种不同的乐器,先后发出音调相同的声音单作凭听觉能否辨认出声音是从哪个乐器发出的?

[点 拨]师:即使声音的音调和响度相同,也可以区分,这是因为不同的发声体发出的声音各有自己的特色,称为音色,也叫音品。

[看一看]不同乐器发声的波形

[点 拨]师:上述四种乐器,由于它们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不同。它们发出声音的波形也各不相同。但它们的声波的波形都很有规律。

[做一做]所有同学都闭上眼睛,请三位同学到后边朗诵同一首诗,其他同学指出是谁。

[小结归纳]

1.音色是由发声体自身决定的,反映声音的品质。

2.影响发声体音色的因素:

(1)构成发声体的材料不同,音色不同;

(2)构成发声体的形状不同,音色不同;

3.声音的三要素:响度、音调、音色(板书)

[拓 展]弦乐器的音调与弦的长短、粗细、松紧的关系

[做一做]请一位同学上台演奏二胡,同学们观察他演奏时,手的位置改变情况,同时比较音调的变化。

[想一想] 学生交流:弦乐器的音调与弦的长短、粗细、松紧有什么关系呢?

[小结归纳]

弦乐器的弦越短、越细、越紧,音调越高;弦越长、越粗、越松,音调越低。

三、应用迁移 巩固提高

[例1] (07株洲)宋祖英和汤灿都是湘籍著名歌唱演员。当她们表演女声二重时,

我们仍能分辨出她们的声音来,这主要是因为她们的歌声有不同的( A )

A.音色 B.响度 C.音调 D.音速

[例2](07大连)如图1所示,相同的瓶子里装入

了不同的水量,用棒敲击瓶子时,可发出不同音高。

那么发声体是_瓶子和水_,发出的声音音调从左至

右是_降低 。(选填:“升高”、“降低”或“”相同)

[例3] (07江西)如图6所示,甲图说明发声的物体在 振动 ;乙图中的游泳

在水下能听到岸上的音乐声,说明声音不仅能在空气中传播,也能在 液体 中传播;丙图中小白兔能分辨出叫门的不是外婆,是根据声音的 音色 来判断的.

[例4](07扬州)小明在表演二胡时,首先需要调整琴弦的松紧程度,他这样做的目的是改变琴声的 音调 (填“响度”或“音调”)。用弓拉动琴弦,使琴弦 振动 而发声;小明不断用手指去控制琴弦长度,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音调 ;二胡的声音是通过 空气 传播到我们耳中的.

[例5](05安徽)2004年12月26日,在印度洋发生里氏9级地震,引发了巨大的海啸,有几十万人遇难。这次灾难之后,国际上加强了对海啸预警系统的研究和建设。地震发生时会产生次声波,已知次声波在水中的传播速度是1500m/s,若某次海啸发生的中心位置到最近的陆地距离是300Km,海浪推进的速度是200m/s,则岸上仪器从接收到地震发出的次声波到海啸巨浪登陆的时间是 1300 s。

[例6]学习了《声音的特性》后,小明和他的同学设计了以下几个探究实验:

甲:吹笛子时,手指按住不同的孔发出的声音不同。

乙:用医用听诊器了解人的心脏跳动的情况。

丙:用二胡和小提琴同时演奏《二泉映月》。

丁:使正在发音的音叉接触水面,水面溅起水花。

你认为能探究影响声音特性的实验有哪几个?各探究了哪些特性?其它实验虽然不是影响声音特性的因素,它们分别说明了什么?

答案:能探究影响声音特性的实验有实验甲和丙。甲探究了声音的音调由振动的频率决定的;丙实验探究了音色是由发声体的自身决定的。

乙、丁实验不能探究影响声音特性的因素。乙实验说明医用听诊器能减少声音的分散,能增大响度;丁实验说明了物体发声时在振动。

四、总结反思 拓展升华

[总 结] 1.音色是由发声体自身决定的,反映声音的品质。

2.声音的三要素:响度、音调、音色。

五、作业 《课课练》